1)《空天院开展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体系文件换版集中研讨会》:5月24日,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质量处组织召开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体系文件换版集中研讨会。来自全院10多个部门的30余名EPG组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质量处处长徐建斌主持。体系换版是经MSG组决定的空天院2021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换版的关键就是B版体系文件的编写。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本身专业性强、标准新、涉及面广,体系文件之间的关联性强,很多问题需要进行集中讨论。通过集中讨论一方面解决EPG成员编写体系文件时的困惑,另一方面EPG成员可以借此机会进行互相交流,解决体系文件之间的一致性、协调性。研讨会专门邀请了两名院外专家进行指导。
2)《“地质云3.0”上线 我国基本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5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国家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3.0”正式上线服务,我国基本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此次发布的“地质云3.0” 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12颗国产遥感卫星、2万余个地下水监测点以及地质灾害、海岸带地质环境、土壤质量地球化学、地面沉降等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云上服务。彻底改变了我国地质调查的传统模式。
3)《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导航和位置服务在研究和应用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要迎头追上!》:5月25日,以“空间位置服务新基建建设”为主题的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第三届位置服务科技论坛在贵阳开幕。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在论坛上致辞。宋超智说,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位置服务相关产业,位置服务相关领域的北斗导航、遥感通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深化应用和高质量的发展”。
4)《西北研究院利用高分卫星助力青海5.22地震应急救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为及时掌握灾区实际情况,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立刻启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根据相关灾情信息,申请和协调高分一号、高分一号D、高分三号、高分四号、高分六号等卫星对灾区进行紧急、密集观测成像,综合研判灾情信息。西北研究院通过综合分析气象云图、地形地貌、流域水系、交通路网、居民分布、冻土灾害基础等数据,对灾区卫星影像快速处理,对比分析灾情。
5)《西藏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成果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成都山地所会同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在北京举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成果专家咨询会。咨询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刘务林研究员、四川大学副校长侯太平教授、成都山地所程根伟研究员等组成。生态环境部科财司综合处於俊杰处长、生态司综合处蔡蕾处长、综合司规划处王昕副处长,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罗杰、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雪、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张天华、林草局副局长刘学庆、发展改革委农经处处长巴珍,成都山地所所长文安邦等出席会议。
6)《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举办实景三维创新技术与应用发展研讨会》:由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主办,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协办的实景三维创新技术与应用发展研讨会在西安召开。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二级巡视员蔺赞在致辞中表示,实景三维不仅作为一个技术被广泛使用,作为一个产业也具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既是新型测绘建设的切入点,也是能满足地理信息产品新要求的抓手。
7)《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5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沈竹林在2021中国国际数博会开幕式上正式宣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提出,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
8)《自然资源部全力做好近期地震地质灾害防范》:云南漾濞、青海玛多地震发生后,自然资源部迅速作出部署,着力做好地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防御响应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一是派出两组由司局级负责同志带队的工作组和技术专家团队,分别赶赴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震区,指导地方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防范。二是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制作震区卫星遥感图像,开展InSAR解译,及时提供前方。同时,向漾濞震区派出由9名技术人员和4架无人机组成的应急测绘保障分队,紧急制作并提供震中区域0.15米分辨率和部分受灾严重地区0.05米分辨率无人机遥感影像。三是组织有关单位综合分析震区24小时、3天和7天降雨情况及地震影响,开展漾濞和玛多震区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研判,并加强“人防+技防”监测预警。四是协助两省组织开展震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排查工作。
9)《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开通青海果洛州玛多县7.4级地震应急响应科学数据服务系统》:青海玛多发生7.4 级地震后,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立即启动灾害应急响应,迅速安排中心工作人员开展震区科学数据资源整理和分析工作。至目前,数据中心制作并发布了“青海果洛州玛多县7.4级地震应急响应科学数据服务”系统,收集整理了包括此次地震震源200KM范围内的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地震前后)、专题(冰川、湖泊、热融湖塘、积雪)等数据,系统提供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互操作以及下载功能,网站服务地址为:http://ncdc.ac.cn/portal/emergency。数据中心并组织人员分析了震前地表的形变情况,通过分析得到2021年5月8日至2021年5月20日期间,玛多县境内地表形变较小,结合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气象数据和积雪数据分析,主要是扎陵湖、鄂陵湖和冬给措纳湖等水域水位变化,其它区域主要为积雪厚度的变化。
1)《航天事业电视剧《大国飞天》亮相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6日,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CSNC2021)在南昌举办。中国首部全景展现新时代航天事业电视剧《大国飞天》剧组也应邀出席并亮相“北斗之夜”。《大国飞天》是我国首次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工程、空间站研制以及未来火星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的发展历程为背景,描绘了老中青三代航天人的青春奋斗群像,讲述了他们励志图强,获得巨大成功的故事。
2)《Viasat恳请FCC暂时叫停SpaceX的星链卫星扩展项目》:5月26日消息,SpaceX 旗下的 Starlink 星链卫星扩展部署计划可能面临新的阻碍,因为同为卫星互联网提供商的 Viasat 已恳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阻止伊隆·马斯克的这家企业无序扩张。作为竞争对手,ViaSat 指责 Starlink 将是潜在的环境噩梦,因为后者打算一口气部署 4400 多颗卫星集群网络,且地面站的天线能够自动旋转对准。
3)《陆地探测一号卫星正样星地数传链路对接试验完成》:陆地探测一号卫星正样星地数传链路对接试验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三亚站顺利完成。陆地探测一号双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十三五”立项的首个型号科研卫星,星地数传链路对接试验是卫星工程中大系统间接口验证的重要环节。此次对接试验由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组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第509研究所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共同参加。试验内容包括发收频谱检测、误码率检测、数据帧格式检测、S/N定标、星地合成XPD检测、误码率检测和数据帧格式检测等项目。
1)《高寒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学科组揭示高寒草甸CH4吸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CH4作为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近年来受到全球性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是CH4的汇。然而青藏高原正在经历着显著的气候变暖以及降水格局变化,在未来气候变化下高寒草甸CH4的吸收如何变化?CH4吸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内在机制是什么?为了解决此科学问题,高寒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学科组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于贺金生教授2011年建立的增温-降水控制实验平台,利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设计2个增温水平(0℃,+2℃),3个降水水平(-50%,0,+50%),利用长期连续通量监测以及基因芯片技术,明确了非生长季高寒草甸CH4通量的贡献,阐明了不同季节CH4通量的驱动因素,揭示了气候变化影响CH4通量的微生物学机制。
2)《高寒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学科组揭示了高寒草地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联系》: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供给的保障,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联性方面。基于理论、观测与实验的许多研究证实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尤其当面临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然而,当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联系时,当前大部分的研究仅仅关注地上多样性(即,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而忽视了地下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
3)《我国科学家在北极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一项研究成果——“The poleward enhanced Arctic Ocean cooling machine in a warming climate”。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博士舒启为第一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乔方利和德国AWI(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强为通讯作者。该研究揭示了北冰洋快速“大西洋化”的物理机制,并对未来北冰洋的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加深了人类对北极气候变化的认识,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4)《我国学者和海外合作者在海底地下水排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72260, 41430641)的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李海龙老师团队与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莱布尼茨热带海洋研究中心等13家水资源与环境领域国际顶尖团队在海底地下水排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回顾了全球海底地下水排泄(以下简称SGD: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的研究进展,阐释了SGD潜在的生态环境效应,探讨了SGD对海洋及生物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成果以“海底地下水排泄对沿海营养物质生物地球化学的影响(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impacts on coastal nutrient biogeochemistry)”为题于2021年3月30日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评论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3017-021-00152-0。
1)《中国科学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开发工程师岗位招聘启事》:为构建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并成为西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因工作需要,公开招聘开发工程师2名,聘用方式为项目聘用。岗位职责:地质矿产大数据系统开发、WebGIS系统设计和三维建模系统开发;地质矿产数据管理、建库、数据应用和共享系统开发等工作;协助同事,完成其他相关工作。岗位要求: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身心健康,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有从事软件开发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具备大数据系统、GIS和三维建模方面相应能力者优先;35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
2)《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1年5月招聘全职博士后启事》:根据工作需要,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现面向海内外诚聘优秀博士,招聘条件:应届毕业或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三年。其中,精英博士后申请人应以第一作者发表1区论文两篇及以上,或以第一作者发表2区论文四篇及以上;技术英才博士后申请人应有技术专长,作为骨干成员参与过重要科技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解决过关键技术问题,或参与取得过重大价值的知识产权成果,有相关的证明材料。
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1年招聘科研、支撑和管理人员启事》:根据中心科技事业发展需要,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科研、支撑和管理岗位人员。招聘条件:身体健康,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背景和相关研究工作经验;有较强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交流能力;针对科研岗位,应具有不少于一个聘期的特别研究助理经历,其中博士后经历院内、外均可;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至少发表4篇SCI论文;如有第一申请人(导师第一且本人第二的视同第一)的授权发明专利1项,则至少发表3篇SCI论文;如有第一作者核心期刊论文1篇,则至少发表3篇SCI论文。
4)《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2021年度项目招聘启事》:近期因中心建设工作需要,现对外公开招聘以下岗位工作人员:岗位名称名额岗位职责应聘条件数据处理分析员4人,承担中心地学领域相关数据产品研发、数据加工生产、数据分析处理等工作;数据服务人员1人,服务中心用户,提供日常数据服务,处理用户咨询等工作;系统研发人员3人,承担中心软件平台研发工作;数据挖掘算法研发人员3人,承担中心大数据分析、算法、数据产品研发工作;项目管理助理1人,承担中心各工作进度管理与跟踪,应用推广和宣传工作;网络运维人员1人,承担科技网维护。
1)《尼拉贡戈火山喷发造成的死亡人数为31人》:当地时间5月25日,根据刚果(金)新闻与媒体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公告,北基伍省尼拉贡戈火山喷发造成的死亡人数为31人,大多数是被岩浆烧死或因岩浆散发有毒气体窒息而死。目前正在进行遇难者尸体的身份鉴别,已确定身份的遇难者尸体将于25日当天由亲属认领。5月24日,刚果(金)政府代表团抵达北基伍省省会戈马,并在当天与省政府相关部门和戈马火山天文台工作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对灾难局势进行评估,以采取适当的救援、卫生和安全措施。
2)《雨水再次“霸屏”江西 鄱阳湖或将发生超警戒洪水》:江西迎来新一轮降水集中期,期间有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26日、29-30日),部分地区有暴雨,局部有大暴雨,局地并可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鄱阳湖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25日16时发布洪水蓝色预警,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江西省五河入湖水量增加,鄱阳湖水位快速上涨,部分河段出现超警戒水位,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已超过18米。据预报,鄱阳湖将在5月27日前后发生超警戒洪水。
3)《江南华南等地有强降水 华北黄淮等地多大风天气注意加强防范》:28日至31日,受冷空气和低层切变影响,江南、华南等地将有新一轮较强降水过程。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及贵州等地将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并将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外,未来两天,受孟加拉湾气旋风暴影响,西藏南部、云南西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其中西藏南部高海拔地区局地有大暴雪或特大暴雪。受冷空气影响,27日至28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南部、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有4~6级偏北风,部分地区阵风可达7级以上;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北部等地局地有扬沙或浮尘天气。
4)《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筹抓好防震抗震救灾工作》:从应急管理部获悉,云南、青海地震发生后,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职责迅速行动,启动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协助指导地方开展人员搜救、物资调拨、群众安置、隐患排查等抢险救援工作,协调解决好灾区学校复课、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恢复等事项。中央救灾资金已全部下拨至受灾县,各级救灾物资及捐赠的物资正有序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中小学校正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5)《暴雨将至!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调度部署防范应对》:5月26日至27日,苏皖南部、浙江大部、江西中北部、福建西北部、湖北东部、湖南中南部、贵州南部、广西北部、云南东部以及西藏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山东大部、辽宁东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上海、福建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8-10级、局地11-12级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28日至31日,江南、华南北部及云贵高原等地将迎来又一轮明显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有暴雨到大暴雨。国家防总副总指挥、应急管理部部长黄明要求相关地方加强防范,严防伤亡事件。
6)《夏天也会冻死人,“失温”您应该了解》:最近,一场体育赛事的噩耗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甘肃越野马拉松事故导致21人死亡!一场体育赛事造成这么多人员的伤亡,大家反应都为:怎么可能?!可这场悲剧就是发生了。而这起悲剧的关键,有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词:失温。1 什么是失温?如何预防和应对?失温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这个词语非常陌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户外运动感兴趣,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也频频发生,其中失温又被称为户外运动的“头号杀手”。所以到底什么是失温?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马拉松跑步这么热的运动,参赛者还会失温?
7)《极端天气频发,今年汛情还会不一般吗?》: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极端天气。5月11日以来,我国南方发生多次强降雨过程。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9省(区、市)有79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最大超警幅度0.01米至3.59米,重庆甲高河发生超保洪水。经历过去年的大洪灾后,不少人不免担忧,今年汛情还会不一般吗?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技术信息处处长王为2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情况看,今年汛情属于正常年份范围,并不排除后期汛情发展的可能,“但我们已做好了科学应对的准备”。
8)《研究揭示流体侵入地震孕育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和杨小秋等科研人员,研究揭示流体侵入在地震孕育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固体地球》。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诱发地震的因素众多,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影响地震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壳应力强度、断层构造形态、流体应力积累和温压条件等。流体侵入地震构造带的过程在地震触发及其破裂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相关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仍然是未知和充满争议的。为了更好地诠释流体对地震的控制作用,研究人员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通过研究震源区及地震破裂带的深部多参数结构属性(纵、横波速度和泊松比)变化、流体相识别和应力场模拟分析,揭示了侵入震源区的流体(包括部分熔融)对该地震的孕育及其破裂过程的控制作用。
评论列表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