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与地大(北京)共建博士后科研站》: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正式签署共建合作协议,并举行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这是指挥中心转制以来首次与高校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据了解,指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密切,多年来取得了众多成果,共同为推动地质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此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崭新阶段。双方将围绕项目任务、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科研创新等多个领域开展全面深入合作。在项目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科研攻关和协同创新研究,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发展战略,共同申报科技部五大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海洋地质、地理信息等项目任务上进行更多务实合作。在平台建设方面,共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依托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与效应重点实验室,共同开展自然资源间、资源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变趋势创新研究,共建新的“产学研”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指挥中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各类技术培训。通过建立更加稳定务实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打造“产学研”融合新模式,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共创美好未来。
2)《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向汤加提供火山爆发和海啸灾害遥感数据紧急援助》:当地时间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发生大规模喷发并引发局地海啸,造成全国通讯中断,灾情及伤亡数字无法统计,周边国家新西兰、斐济等也受到灾害性影响并发布了海啸预警。1月16日,应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ESCAP)、南太平洋委员会(SPC)和新西兰减灾机构请求,依托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设的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第一时间启动中国对地观测组织(ChinaGEO)灾害数据应急响应机制(ChinaGEO Disaster Data Response,CDDR),紧急协调天仪研究院、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机构对受灾最严重的努库阿洛法等地区安排应急观测任务。这是国际上第一个针对该事件的数据应急行动。
3)《青藏高原二次科考专项“重大泥石流灾害及风险”专题2021年度科研进展与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1月17日下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九“重大泥石流灾害及风险”专题2021年度进展研讨会在成都顺利举行。专家组由崔鹏院士、西南交通大学姚令侃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祁生文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永双研究员、西北大学王家鼎教授、成都山地所陈晓清研究员和游勇研究员组成。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会由姚令侃教授主持。成都山地所副所长苏立君研究员代表专题承担单位感谢各位专家对科考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对项目组2020-2021年在数据收集分析、灾害风险评估、服务重大工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表示充分肯定。他强调,开展青藏高原二次科考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科技部署,研究所将全方位支持专题任务与目标的顺利推进,为迎接项目中期评估,希望课题组高度重视,做好成果梳理与集成,为中期评估做好准备。
4)《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项目“气候变化条件下山地致灾风险绿色调控关键技术与示范”2021年度评估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专项项目“气候变化条件下山地致灾风险绿色调控关键技术与示范”在北京召开2021年度评估会。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原局长谢鹏云、财政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王卫星和专项总体组刘纪远研究员、丁永建研究员等出席会议。专家组由长安大学彭建兵院士、中科院地质地球所黄鼎成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赵平研究员、清华大学王兆印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洪江教授、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游勇研究员组成。专项监理组常旭研究员、刘国彬研究员、专项办杨林生副主任、赵东升副研究员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崔鹏院士和彭建兵院士共同主持。谢鹏云传达了院党组对先导专项的重视,并从科研经费使用、课题和子课题成果汇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成都山地所副所长陈晓清对院党组、科发局和专家组对项目研究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项目组总结好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产出更好的成果。赵东升对年度评估会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希望各位专家能够对项目的进展情况、重大成果产出情况多提建议。
5)《《2022中国水利发展报告》编委会会议召开》:《2022中国水利发展报告》(以下简称《2022报告》)编委会会议在北京召开。水利部副部长、编委会主任魏山忠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发展研究中心关于《2022报告》编辑出版工作大纲的汇报,并对工作大纲内容进行审议。会议充分肯定了《报告》有关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会议认为,《报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总结年度水利工作在“制定重大政策、推动重大发展、实施重大改革、推进重大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下一年度的水利改革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展望前景。《报告》结合年度水利工作特点不断完善篇章布局,同时又注重保持内容的连续性,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逐渐发展为系列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精品图书,先后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荣获“百种科技新书”荣誉称号。
6)《国家重点研发“我国季风区湖泊生态系统长期演变机理与生态安全”项目2021年度项目进展交流会顺利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我国季风区湖泊生态系统长期演变机理与生态安全”项目2021年度进展交流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现场和线上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单位的项目骨干和课题组成员,以及项目专家组南京大学鹿化煜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汪永进教授、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王苏民研究员、羊向东研究员、张恩楼研究员等50余人参加会议。王苏民研究员主持会议。
7)《民用建筑冷却塔冷却水循环率不低于98%》:近日,水利部发布实施《民用建筑冷却塔节水管理规范》团体标准,系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中央空调冷却塔节水管理要求,为推进中央空调节水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央空调冷却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领域,一般占公共建筑用水总量的10-30%,但存在用水管理较为粗放、用水单独计量率偏低、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不高等问题,节水潜力较大。近年来,水利部围绕中央空调节约用水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京津冀地区和黄河流域进行中央空调用水情况调研,征集推广中央空调节水技术,部署重点地区加强中央空调节水工作。《管理规范》由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组织节约用水促进中心、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编制发布。《管理规范》规定了民用建筑冷却塔节水管理的基本要求、设备设施要求、运行管理要求、检查评价要求等内容,按照冷却塔类型提出了冷却塔飘水率的上限值,按照补充水源类型提出了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的下限值,要求冷却水循环率不低于98%。
1)《首期“先进航空遥感技术”系列学术报告会成功开讲》:中科院航空遥感中心举办首期“先进航空遥感技术”系列学术报告会。本期报告会以“航空遥感技术历史发展与展望”为主题。会议邀请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遥感应用研究所前所长、航空遥感中心第一任主任童庆禧院士,作了题为“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起因与发展”的报告,讲述了中科院乃至我国航空遥感的历史与展望。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童庆禧从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开始,讲述了中国的遥感故事。从用电话机接收信号的遥感零起步到钱学森先生的启示,从唐山地震的遥感监测到腾冲遥感,从奖状飞机的小平同志“一锤定音”到胡耀邦总书记的嘱托,以及奖状飞机的前世今生到新舟60遥感飞机做中国自己的装备……生动地呈现了中国航空遥感技术发展五十年的历程全景。
2)《第二地形测量队自主研发软件助力国家重大基础项目》:第二地形测量队长期坚持研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为进一步强化软件工具研发助力项目生产,以国省级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点带面,先后推出“矢量地形数据库质量检查系统”“检测控制点裁切工具”等多款内外业生产工具软件,助力全局重大基础测绘项目顺利实施,并得到兄弟单位广泛好评。2021年,第二地形测量队研发的“矢量地形数据库质量检查系统”在圆满助力2020年5万地形数据更新与入库项目完成的基础上,针对全局该项目自主研发软件“多而不精、全而不深、广而不专”的缺陷,第二地形测量队发挥项目牵头单位的统筹协调优势,在全局范围内广泛调研,组织团队骨干力量与研发人员,深入分析已有自主研发软件特点,并结合技术规定、专业技术设计书、质量检查验收规定等相关技术文件,通过持续优化系统运行效率、不断完善系统检查功能、继续增强系统检查准确度,对系统进行迭代升级,并在全局广泛推广,通过在不同省份的应用测试,均能确保成果质量符合技术要求。
3)《第一航测遥感院2021年技术交流会圆满举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全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总结2021年重大测绘生产、应用和科研项目,促进单位高质量发展。1月12至13日,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举办了线上2021年度院技术交流会。第一航测遥感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部分技术骨干近150人参加交流会。线上会议由副院长杨晓锋主持。本次技术交流会采用网络会议的形式开展。24名交流人员来自全院生产、应用、研发等不同部门,他们经过充分准备,全面、细致,通俗易懂地向大家展示了交流内容。2021年交流面向应用、重视创新、贴近生产,内容覆盖面广,涉及数据处理与产品制作、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地理国情监测、全国国土利用动态全覆盖遥感监测、陕西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展示系统、秦巴水源涵养能力监测评估系统、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项目等多个国家和地方、行业重要项目,展示了DEM数据优化处理方法、基于Cesium的三维地图展示技术、基于Spring的移动调查监测技术、基于细分法的DSM流动水面平滑处理方法、数字大屏展示系统的可视化方法、密林区无人机数据快速处理方法等多项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创新技术,拓宽了与会人员的视野,增长了大家的专业知识,达到了沟通交流的目的。
4)《第一航测遥感院自主软件研发与共享取得新成效》:2021年,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效率、保障质量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科研课题、技术试验等成果在生产、应用中发挥作用,在项目作业和质检中持续构建和完善自主研发系列生产、质检软件,并得到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推荐使用,切实提高了局属单位相关国家重点项目作业和质检工作效率,以项目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过去一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向局属生产及质检单位推荐了第一航测遥感院两款自主研发软件,分别是“2021年国土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生产及质检软件”和“基础性监测生产及质检软件”,同时要求第一航测遥感院全程做好软件使用培训和维护支持工作。其中“2021年国土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生产及质检软件”是针对2021年国土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研发的软件工具集,包含数据预处理、数据编辑和质检等环节,在2021年国土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基础性监测生产及质检软件”是自2017年来持续改进的工具软件,2021年的基础性监测项目要求发生了重大改变且时间要求非常紧迫,第一航测遥感院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软件进行了拓展和改进,使软件与项目要求保持了紧密的契合度,并对使用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反馈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对2021年基础性监测项目在全局范围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5)《两院院士评出2021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入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我国团队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我国研发成功零下271摄氏度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
1)《《激光雷达遥感导论》正式出版》:近日,空天院王成研究员团队编著的《激光雷达遥感导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介绍激光雷达遥感机理、技术和应用的学术专著,结合具体实例数据,系统介绍了激光雷达发展历程、特点与分类、当前典型激光雷达系统,激光雷达遥感原理、多平台(星/机/地)激光雷达数据获取、多模态(点云/光子/波形)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以及激光雷达在地形测绘、林业调查、电力巡检、建筑物建模、无人驾驶、室内建模与导航、农作物监测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此外,该书还从激光雷达传感器性能、新型激光雷达研制、激光雷达大数据处理及综合应用等方面对激光雷达遥感发展进行了展望。
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开发布“谛听”(DiTing)人工智能地震学训练数据集》:近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白家疃地球科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通过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公开发布了“谛听”(DiTing)人工智能地震学训练数据集。该数据集由赵明博士团队加工制作,数据集涵盖了787,010个近震事件的2,734,748条三分量波形,以及对应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标签,以及641,025个P波初动极性标签。
3)《阿留申过渡带结构研究》: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位于环太平洋俯冲带的最北端。该俯冲带西起勘察加半岛,向东延伸至阿拉斯加湾,是由太平洋板块北向俯冲至北美板块下方形成的。沿着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太平洋板片的俯冲速率和方向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如俯冲带最东边,太平洋板块以48 mm/y的速率向北俯冲,俯冲方向与海沟方向近乎垂直。但在俯冲带最西边,汇聚速率明显增大,为78mm/y,且俯冲方向与海沟方向也基本平行。目前对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下方北太平洋板片俯冲形态的认识存有明显争议。如一些全球P波走时层析成像认为在白令海下方,太平洋板块已俯冲到了地幔过渡带内,甚至到达下地幔。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在阿拉斯加东部地区下方,太平洋板片仅俯冲到90 km深度附近。
4)《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启动西藏自治区错那县规划用图测制项目》:近期,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承担的西藏自治区错那县规划用图测制项目全面启动。错那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与印度接壤,县域总面积3.5万平方千米,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错那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主城区所在地海拔4380米。长期以来,如何破解高海拔地区人与自然共生以及如何更好地保障边境地区人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错那县一直面临的难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部署兴边富民战略行动。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研究部署错那县主城区抵边搬迁生态搬迁工作。错那县自然资源局进行项目立项,委托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进行该项目的规划用图测制。
1)《吉林师范大学2022年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全面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全省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意见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及学校公开招聘相关政策精神,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一、招聘计划:本次共招聘高层次人才153名,具体招聘岗位及条件详见《2022年吉林师范大学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岗位及其资格条件一览表》(附后)。二、报名资格条件:(一)基本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3.具有良好的品行;4.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5.年龄在18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1981年1月17日—2004年1月17日期间出生),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年龄为45周岁以下(1976年1月17日—2004年1月17日期间出生),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年龄为50周岁以下(1971年1月17日—2004年1月17日期间出生),年龄时间计算点均以1月17日为准(以本人身份证出生日期为准)。符合岗位资格条件的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报考不受年龄限制。
2)《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水与物质循环研究组2022年1月招聘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启事(招满为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水与物质循环研究组因工作需要,拟招聘2名博士后。主要从事生态水文模型、湿地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等方向研究。一、应聘条件:1、应具有或将获得水文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或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2、在水文模型和地下水模型建模方面有研究经验或在平台软件开发方面有编程经验者优先;在水氮循环、水环境修复和治理技术等方向有研究经验者优先;3、具有较强的中、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SCI论文2篇以上或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4、对科研工作有浓厚兴趣,积极上进、踏实肯干,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5、申请者一般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下,且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二、岗位职责:1、能独立申请、承担相关研究课题,完成课题组承担的相关科研任务,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2、协助研究组长开展科研工作,完成研究组长交给的课题研究;3、协助指导研究生在相关课题下协同工作,协助进行实验室管理。
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组2022年1月招聘1名研究助理启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组综合运用野外实验观测、系统模拟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围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耦合机制开展研究。因工作需要拟招聘研究助理1名,主要开展生态规划相关空间制图及研究报告撰写相关工作。一、岗位职责:负责生态规划相关空间制图、研究报告撰写及相关日常管理工作,以及研究组长分配的其它工作。二、任职条件:1、身体健康,性格开朗,硕士及以上学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熟练掌握遥感/GIS及相关制图软件的操作,有生态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优先。2、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任务执行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3、身体健康,无住房和户口要求,有科研报告撰写基础、能长期稳定工作者优先录用。
4)《北京教育学院2022年公开招聘20名工作人员公告》:依据《北京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和相关工作要求,根据学院事业发展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招聘岗位:本次计划招聘专任教师岗16人,管理或专技岗4人。详细的招聘岗位信息,见附件1《北京教育学院2022年公开招聘计划》。二、应聘人员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学风端正、治学严谨,热爱教育事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协作精神,实行师德师风、学术诚信一票否决制。2.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并能履行相应岗位职责。3.非京籍人员需符合北京市人才引进条件,非京生源毕业生需符合进京条件,且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良,无补考记录。非京籍留学回国人员需符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关于留学回国人员办理就业报到和落户手续的相关要求。4.有志于从事教师教育事业,具有应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了解成人教育规律,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表达流利。有与应聘岗位相关的工作经历的优先考虑。5.身心健康。6.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须符合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进京落户的条件和要求,并能于2022年底前完成博士后出站手续。
5)《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课题组2022年度招聘博士后启事》:柯新利教授团队高度关注课题组成员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在站的博士后已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项目,为博士后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招聘条件:1.符合全国博管会文件规定的进站条件;2.具有或即将取得全日制博士学位(土地资源管理、GIS、遥感等相关专业),年龄不超过35岁,毕业不超过2年;3.学术成果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篇(含)以上;4.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或者具备较强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具有较好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善于交流、易于合作,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5.招聘专业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2人、地理信息系统或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1-2人。
1)《20日至24日我国将迎大范围雨雪天气 需防范对春运的影响》:近日,持续多日的南方强降雨停歇,气温也开始回升。然而,1月20日开始,一场更大范围的降水过程将上线,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这次降水过程重点影响时段和区域如何?有哪些特点?将对春运、交通等产生什么影响?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舒楠进行解答分析。雨雪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相态复杂预计1月20日至24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及西南地区将有一次明显雨雪过程,此次雨雪天气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北方以雪为主,南方以雨为主,雨雪分界线位于淮河一带。其中,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中东部及淮河以北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陕西东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山东西部及西藏南部沿山地区等地有大雪、局地暴雪。值得注意的是,陕西南部、山东南部、河南中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将会雨雪混杂,可能出现雨夹雪或雨转雪的过程。此次主要降雪时段在20日夜间至22日。
2)《加强防范!应急管理部通报2021年全国10起典型火灾爆炸事故》:日前,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公布了2021年10起典型火灾爆炸事故。这10起典型案例中,有的因为用火不慎酿成大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的因为管理者安全意识淡漠,物防缺位、人防失守,最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每一起事故都是惨痛教训。在这10起典型案例中,因为用火不慎而引发的火灾占比最高,达到了四起,其中云南省沧源县翁丁老寨火灾事故因一名8岁儿童玩火引起,造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翁丁老寨104间房屋被烧毁。石家庄市众鑫大厦火灾事故因楼内人员乱扔烟蒂,最终引燃大厦外保温材料造成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300多万元。而河南省商丘市震兴武馆火灾因蚊香引发、山东省德州市“富康”蛋糕房火灾因蜡烛而起,由于责任人安全意识淡漠,存在违规居住、违规使用易燃夹芯彩钢板进行防火分割等行为,最终两起火灾分别导致18人死亡、11人受伤和7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3)《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2022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2021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772起,造成80人死亡、1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从灾情类型看,滑坡2335起、崩塌1746起、泥石流374起、地面塌陷285起、地裂缝21起、地面沉降11起。从灾情等级看,特大型地质灾害35起,大型地质灾害27起,中型地质灾害328起,小型地质灾害4382起。与上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39.1%、34.5%和36.3%。与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分别减少30.3%和63.2%,直接经济损失持平。2021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05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25528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
4)《汤加火山喷发,炽热岩浆的喷出却可能造成全球气温下降?》:如果你认为火山喷发只会导致岩浆肆虐灼烧大地,或是沿海地区发生海啸灾难,那就大错特错了。除了给当地民众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外,火山喷发还能持续影响气候变化,例如夏季气温偏低、降雨量异常等,而且强度很大。历史上,火山喷发就曾导致“无夏之年”。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Tambora)火山爆发导致北半球出现严重反常气候,夏季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和暴风雪,影响波及欧美亚三大洲。坦博拉火山喷发也导致了我国大范围出现低温,庄稼歉收,是云南三年大饥荒的直接原因。在最近一千年的气候波动中,火山活动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子。
评论列表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