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资讯速读——2021年9月2日

正文

地学资讯速读——2021年9月2日

2021-09-02 | 作者 :

category : 地理信息

综合新闻

1)《关于征集优秀共享开放遥感数据集(2021年度)的活动通知》:关于征集优秀共享开放遥感数据集(2021年度)的活动通知为了深化我国遥感数据共享开放,推动形成国产遥感数据产品的开放共享文化,提升国产卫星数据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营造对遥感数据产品的健康学术评价环境,由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和《遥感学报》联合发起,本中心参与协办的年度优秀共享开放遥感数据集的征集活动(TOP-RSData),其2021年度的征集工作即日启动。本次活动重点面向国内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服务国家应用需求,通过推荐或自荐方式,广泛征集遥感数据集的开放共享服务成果。征集方式将综合申报材料、第三方评价或用户报告、相关证明材料等,特别是定量化服务成效记录数据,向用户推荐“最具价值年度数据集”、“最受欢迎年度数据集”和“最有贡献的数据团队”等信息。同时还设立了年度专题数据集专题,本年度专题为“深度学习遥感样本库数据集”。相关结果将通过国内主流媒体和权威学术期刊的全媒体平台公布、宣传和推广。

2)《《地球大数据(英文)》“庆祝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专刊发布》:在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之际,《地球大数据(英文)》(Big Earth Data)推出“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专刊,充分彰显大数据相关科学、技术与创新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该专刊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Heide Hackmann博士和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教授担任联合主编。专刊编者按中指出,近年来大数据在监测地球系统环境和提供尖端工程系统解决方案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在支撑SDGs实现过程中更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未来仍需要更多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创新的合作机制,在联合国SDGs技术促进机制的指导下,共同开展数据服务与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发展大数据服务SDGs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为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决策支持。

3)《杨宏山到第一航测遥感院开展遥感影像超算平台应用研究专题调研》:为更好发挥信息化与大数据技术在重大项目中的基础保障作用,8月30日下午,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宏山,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占宏一行来到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对基于大数据环境的遥感影像超算平台应用研究进行专题调研,了解了第一航测遥感院围绕遥感影像快速与智能化处理应用的前瞻性探索,并就超算平台后续完善与推广工作进行指导。在听取了项目技术负责人的专题汇报后,杨宏山对第一航测遥感院在超算平台研发、运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对技术人员努力攻关、高效完成平台研究及测试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杨宏山要求,第一航测遥感院要紧密结合当前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生产和大数据应用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科学制定计划,继续加强遥感影像处理创新研究,发挥密集计算和软件集成技术的显著优势,提高规模化快速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一是针对超算平台研究与应用开展先行先试,依托超算平台开展规模化生产,为今后更大范围推广积累经验。二是以急用先行、实战化应用为牵引,持续结合实际生产场景,加强系统测试工作,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平台功能算法和工艺流程的优化改进。三是继续配合和促进大数据中心在全局重大项目中发挥重要保障作用,努力打造全新作业生产模式,持续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4)《张涛副院长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调研》:8月26日,张涛一行来到“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在友谊农场的核心示范点,了解了示范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模式、白浆土旱田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模式、寒地水田地力提升与抗逆丰产模式、规模农业黑土地保护与智慧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及三江示范区多要素立体监测与模式应用评价等主要建设内容,示范区青年突击队队长刘焕军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对坡耕地等高种植、小流域土壤侵蚀防治与智慧农业融合以及精准农业相关技术、技术要点、实施进展和预期效果等进行了详细汇报。张涛指出,等高种植等措施对防治小流域土壤侵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第二届植被病虫害遥感大会召开》:8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植被病虫害遥感大会在线召开。本届大会以“遥感助力绿色智慧植保”为主题,通过Bilibili、百度、微博、抖音、微视、遥感学报等多个网络平台在线宣传直播,旨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学、研融合,推动我国植被病虫害遥感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广,激发学术思想碰撞,探讨空间信息技术在植被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领域的学科融合和技术创新。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大会主席黄文江主持,来自39家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了非常精彩的学术报告,来自各界的政府部门领导、院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逾6万人参加大会。

6)《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培训班成功举办》:8月24日至28日,由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简称“中巴中心”)主办的“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培训班”在成都举行。培训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高量,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教授,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所长陈晓清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所长、中巴中心常务副主任苏立君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科技处副处长(主持工作)葛永刚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程谦恭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班仪式。培训班由中巴中心执行主任洪天华研究员主持。

7)《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早期识别生产风险》:8月31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召开会议,部署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以落实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为契机,准确理解、严格执行,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工作。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会议强调,对高风险领域和企业要全覆盖监管,加快“互联网+监管”试点,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早期识别风险,运用大数据精准管控,举报属实的要落实奖励政策并宣传报道,鼓励社会举报。要发扬斗争精神严格监管执法,对屡罚不改、屡禁不止的纳入“黑名单”,加大曝光力度,让违法企业寸步难行。

8)《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公开发布陕西省及地级市标准地图(2021版)》:陕西省标准地图(2021版)更新成果基于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依据陕西省行政区划界线标准画法、最新标准地名、交通信息及自然地理等现势资料作为补充,按照地图编制表达规范编制而成,供社会各界免费浏览、下载和使用,为用户编制地图提供法定化、标准化的基础表示依据。成果包括陕西省1∶120万(对开)、1∶170万(四开)、1∶230万(八开)、1∶340万(十六开)、1∶500万(三十二开)5种比例尺基础要素版、政区版和色块版,1∶500万(三十二开)、1∶700万(六十四开)2种比例尺政区简图版和色块版18幅地图;10个地级市适合四开和十六开页面的多种比例尺基础要素版、政区版和色块版60幅地图,共计78幅地图,共有JPG和EPS两种数据格式。社会公众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相应比例尺和版本的地图直接下载引用或作为地图底图使用。

9)《地信中心编著的《专题地理国情监测探讨与应用案例》正式出版发行》:近日,由自然资源部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编著的《专题地理国情监测探讨与应用案例》一书由西安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地信中心近年来开展的多个专题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为基础,对国内外地理国情监测的概念、发展现状、监测内容及应用意义进行了研究,对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该书内容丰富,研究面广,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十个章节,其中第一章对地理国情监测的概念和发展、监测对象和监测规划等进行了总结性介绍;第二到第六章从空间数据分析、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反演、微波遥感、生态安全评价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各类监测技术方法,并对技术方法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第七章到第十章则根据生态环境、城市发展、自然资源审计等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的不同类型,分别介绍了监测的各个典型应用案例。

行业动态

1)《航天宏图称将自建干涉SAR卫星星座》:8月20日晚,航天宏图已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亿元,用于分布式干涉SAR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项目、北京创新研发中心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公司同时披露,持股4.43%的股东架桥富凯投资拟减持不超7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43%。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航天宏图实现营收为43,648.73万元,同比增长109.72%;净利为560.53万元,同比增长107.78%。

2)《中国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正式启动》:8月31日,中国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启动大会在京召开,宣布中国正式成为SKA天文台国际组织成员国,标志着中国参与SKA进入了全新阶段。SKA是由全球多国合资建造和运行的世界最大规模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集大视场、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宽频率范围等卓越性能于一身,因接收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而得名。其科学研究目标包括宇宙中第一代发光天体如何形成、脉冲星搜寻和引力理论检验、星系形成与演化、暗能量性质、宇宙磁场、引力本质、生命分子与地外文明等。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突破,都将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变革。

3)《俄罗斯2022年将完成全新航空发动机的试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9月1日消息,俄罗斯巴拉诺夫中央航空发动机制造研究所总经理米哈伊尔·戈尔金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称,基于燃气涡轮发动机和超导电动机的混合动力装置在雅克-40LL飞行实验室上的试验将于2022年完成。

科研进展

1)《我国东部浅水湖泊沉水植被历史演化模式研究取得新进展》:大型水生植被是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要素,也是湖泊从“浊水态”到“清水态”修复过程中的核心修复目标之一。而科学地理解大型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被退化的历史演化进程、规律和模式是确立水生植被修复目标及路径的重要前提,可以为湖泊生态恢复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目前,对我国东部平原湖泊历史时期大型水生植被的 “多”与“少”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野外调查记录或者遥感影像记录(<50年),缺乏长期变化数据,制约了我们对水生植被演化过程的系统认识;另外,现有研究多以单个湖泊为主,缺乏区域层面上水生植被演化的综合对比分析,尤其是对其长期变化规律和模式的探讨较少。

2)《非一致水的空间状态分布及其相变机制——其寒区工程和环境意义》:土水相互作用以及土水相变是含水多孔介质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寒区工程建设以及冻土环境演化等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其研究与低温多孔材料研发、月球水冰赋存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等密切相关,更是冻胀过程冰分凝和水分迁移关键机制的本质和核心内容。然而,土中水分的相变表征仍沿用描述单质纯水相变的传统相变理论,由于土壤颗粒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土水相变与纯水系统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基于传统宏观纯水延展的相变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广泛的质疑。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物理力学团队,长期对此问题进行跟踪研究。

3)《利用多观测概率联合反演华南地区 上地幔热-化学结构》:大陆壳幔现今的热化学结构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着壳幔介质物理属性(如密度、粘度),且不同的深部结构特征意味着不同的壳幔作用与深部动力学过程。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中、新生代以来,华南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复杂构造-岩浆事件,确定其岩石圈地幔结构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将为认识和理解其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约束。本研究利用多观测概率联合反演方法(LitMod1D),基于瑞利波相群速度频散、绝对高程、大地水准面高度和地表热流数据,给出了华南地区岩石圈地幔速度、密度、温度和化学组分结构模型。

4)《我国学者在存储—计算一体化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974050、61725505和61905266)等资助下,华中科技大学叶镭副教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研究员等合作团队,在存储—计算一体化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基于二维材料的面向神经形态硬件的同质晶体管-存储器结构(2D materials-based homogeneous transistor-memory architecture for neuromorphic hardware)”为题,于2021年8月19日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g3161。新型神经形态电路在自动驾驶、图像识别、语音处理、智能预测、脑机接口、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才招聘

1)《南京农业大学2021年招聘科研助理公告(八)》:南京农业大学2021年招聘科研助理,招聘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团结同志,廉洁奉公;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能独立完成任务;工作积极主动,有较强服务意识;主要面向2021年应届毕业生,并于2021年10月31日前取得要求的学历及学位;身心健康;具备招聘岗位的其他招聘条件。

2)《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孔祥斌教授团队2021年8月招聘博士后公告》:为推动中国及全球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共谋进步发展,诚邀青年博士后伙伴1~2名。应聘条件:符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入站条件与要求(http://rcb.cau.edu.cn/col/col35799/index.html);有知土守土的家国情怀,开阔的学术视野,高度责任心,强烈的服务意识;基础理论坚实、专业能力强,具有土地资源学、农业遥感、地理学等方面扎实的专业背景;具有高水平中英文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至少2篇SCI或SSCI英文论文以及1篇中文核心文章;具有较强的模型模拟与大数据处理能力,熟练掌握C/C++,R,Python或MATLAB等至少一种编程语言;或独立掌握至少一种模型,如CLUE-SII,ABM等土地利用变化模型,GTAP等宏观经济学模型;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参加过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口头汇报,获得过相关学术会议获奖证书;具有较强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获得国家相关奖励,具有丰富的基地和国外留学经验优先。

3)《前海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1年联合招收博士后》:根据前海创新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双方项目需求,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真诚欢迎优秀博士人才报名应聘,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战略规划、旅游规划);产业规划;区域协同发展(包括但不限于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制度协同、政策协同、治理协同、人才协同);区域协同创新;乡村振兴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研究。专业要求:城市规划(设计方向)、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经济地理)、经济学(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创新、技术经济管理、工程管理、工业工程)。

4)《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行政办公室2021年8月招聘1名综合工作人员》:因学院发展需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现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名,工作内容:学院科研管理服务工作;学院所属科研平台的管理服务;学院科研空间的管理服务;学院科研活动的组织安排;学院学术宣传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协调组织;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应聘条件:具有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历并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具备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及以上英语水平,听说读写俱佳;工作责任心与服务意识强,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科研写作能力,有一定的组织策划及沟通能力;熟练运用各类办公自动化软件;具有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经验或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者优先考虑。

5)《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地系统遥感学科组2021年8月招聘2名项目聘用/课题用工人员启事》:因科研工作需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地系统遥感学科组现招项目聘用/课题用工人员2名。招聘岗位及基本条件: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有事业心与责任感,工作认真勤奋,吃苦耐劳,具有团队精神,参与东北地区及“一带一路”项目的俄罗斯地理科研工作,主要参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和财务助理工作。一旦录用,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项目聘用,1人,硕士学位,专业不限,计算机、地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优先考虑;课题用工,1人,专科以上,专业不限,参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的人员优先考虑。

6)《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文与水资源学科组2021年8月招聘1名项目秘书启事》:因项目需要,水文与水资源学科组公开招聘项目秘书1名。岗位职责:学科组日常事务与项目管理。主要承担项目材料整理、项目联络与进度跟踪、成果总结、财务报销及学科组其他相关事务等。专业要求:水文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或有财务和文秘经验者。

项目申请

1)《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开放基金2021年度申请指南》: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开放基金2021年度申请指南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National Cryosphere Desert Data Center, NCDC)是由科技部和财政部于2019年6月首批认定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NCDC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础平台,聚焦于高寒干旱特殊环境科学数据的资源建设、技术研发与技术共享,通过整合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优势力量,构建引领国内外发展的冰川、冻土、沙漠等科学数据工程体系,促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展科学数据产品研发、应用以及服务层次,现发布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2021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防灾减灾

1)《地质灾害红色预警!郑州这些区域需防范》: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8月31日晚到9月1日,郑州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达到红色预警的地区为:登封、新密大部,荥阳南部,新郑西南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达到橙色预警的地区为:上街全部,荥阳、二七区大部,登封中南部,新密西北部及东北部,新郑西北部,惠济区西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2)《新一轮降雨9月2日夜再来袭 南方闷热持续》:9月1日,黄淮等地的降雨将呈现减弱趋势,但是在陕西、河南等地仍有中到大雨。2日夜间起新一轮降雨又将在四川盆地开始,之后再次波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气温方面,1日南方的高温范围有所收敛,但闷热还将持续,北方早晚“秋凉”明显。

3)《西北地区东部至黄淮地区将有新一轮降水过程》:3日至5日,西北地区东部至黄淮地区自西向东将有较强降水过程,西北地区东部、四川盆地、黄淮大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上述地区累计降雨量有30~60毫米,其中四川盆地北部和西部、陕西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80~150毫米,四川东北部等地局地可达200~300毫米。6日之后,黄淮、四川盆地、陕西等地降雨将明显减弱。9月3日08时至4日08时,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西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北部、江南东部、云南西部和南部、西藏东南部、海南岛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甘肃东部、陕西中北部和西南部、山西中南部、四川盆地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暴雨,局地大暴雨(100~110毫米)。内蒙古西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4~6级风。

4)《自主研发的全球同化预报系统升级 我国具备全球热带气旋预报能力》:当地时间8月29日中午,四级飓风“艾达”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富尔雄港附近登陆,登陆时风速约为67米/秒,相当于超强台风级别。据报道,“艾达”是历史上袭击美国大陆的第五大飓风。利用即将升级的GRAPES_GFS 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中国气象局首次对影响我国以外的其他海域的热带气旋进行预报。GRAPES_GFS全球模式升级前夕,被普遍认为“极度危险”的飓风“艾达”(IDA)影响美国。图为中国气象局利用全球模式对飓风“艾达”和“诺拉”(NORA)开展的针对性预报,预测其从世界时8月28日0时起,120小时内的移动路径和风力影响。

5)《青藏高原变暖变湿变绿需要高质量生态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侧重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及鼠害等问题的处理。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高原区域变暖变湿变绿,其生态保护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据观测, 1963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地表年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6℃/10年,高于1951年至2020年全国(0.26℃/10年)及全球平均水平(0.15℃/10年),高原北部降水显著增加。增暖导致1980年以来青藏高原物候期提前2至3周,净初级生产力增加16.4%,冰川面积退缩15%、冻土面积减少16%,湖泊面积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冰崩等自然灾害频发。综合考虑全球变化情景及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新时期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必须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要做好国土空间统一规划。二要坚持绿色发展。三要加强碳汇工程建设。四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五要强化防灾减灾。六要加强立法保护。

6)《卷土重来的沙尘暴危害可能被低估》:颗粒较大的PM10(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是否危害性一定小于颗粒更小、更容易深入人体的PM2.5?科学家认为,这一常规认知可能需要更新。今年3月,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沙尘暴卷土重来,多地监测数据爆表。如北京一监测站PM10峰值浓度高达3600微克/立方米,比WHO给出的指南限值高出近72倍。而且,之后的两个月内,类似程度的沙尘暴四度来袭。《科学》杂志2013年的一篇论文曾指出,蒙古和我国北方是东亚沙尘的重要来源,每年约有8亿吨沙子以气溶胶的形式进入大气。但是,得益于我国实施的植树造林、草场复垦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从1961到2016年该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因此,沙尘暴卷土重来的原因令人费解。

7)《爆燃地震—-山体滑坡成因分析》:近年来,因山体滑坡或垮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如:2017年6月24日5点左右,四川阿坝茂县新磨村新村组富贵山发生的山体滑坡,垮塌方量约800万,堵塞河道2公里,造成62户120余人被掩埋;2018年10月17日凌晨5时,西藏林芝米林县派镇加拉村雅鲁藏布江河谷发生山体滑坡,造成江河断流并形成堰塞湖;2018年12月9日16时左右,四川泸州叙永分水镇“叙威高速路”处发生山体滑坡。导致3户农房受冲击垮塌,11人被掩埋等。这些事故的发生,不是一般性的自然山体滑坡或垮塌。自然滑坡或垮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label :
    请 登陆 后进行评论

评论列表 ( 0 )

 



最多关注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