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资讯速读——2021年3月18日

正文

地学资讯速读——2021年3月18日

2021-03-18 | 作者 :

category : 地理信息

综合新闻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科学欧洲举办第二届“中欧新冠疫情研究学术研讨会”》:为进一步推动中欧科学家携手共抗新冠疫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科学欧洲(Science Europe)于2021年3月4日以视频会议形式联合举办第二届“中欧新冠疫情研究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疫情的社会效应、社会行为以及对医护体系和社会的整体影响”。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院士与科学欧洲管委会成员、法国国家科研署(ANR)主席蒂埃里·达梅瓦尔(Thierry Damerval)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2)《中国典型城市遥感监测数据库发布 反映近50年城市时空变化特征》: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了1972—2020年中国典型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长时序、高频次的特点,反映了近50年中国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城市扩展是城市化过程以及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国土资源团队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依托,在全国范围资源环境遥感应用领域,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壤侵蚀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系列调查、监测、分析和评估研究,实现了中国75个典型城市扩展的年度监测,最终形成了1972—2020年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数据库。

3)《清华大学地学系提出智慧遥感制图概念框架,填补重要科学空白》:3月11日,清华大学地学系研究团队在《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发表题为“全球逐日无缝数据立方体制作及1985-2020年全球地表覆盖变化趋势确定,iMap World 1.0”(Production of global daily seamless data cubes and quantification of global land cover change from 1985 to 2020-iMap World 1.0)的研究论文,提出了新一代地球观测数据与制图解决方案,研制了世界上首套1985-2020年全球30米逐日无缝数据立方体(SDC),完成了首套1985-2020年全球逐年逐季节地表覆盖制图,填补了大规模高频率、无缝遥感及制图的空白。

4)《卫星揭秘全球湖库水色变化:近20年中国湖库在变清澈》:不久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张兵研究员团队发布了全球首套湖库遥感水色指数科学数据集,反映了全球范围千余个大型湖库在过去近20年的水色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趋势。数据集及其获取方法发表在《自然》杂志旗下的《科学数据》期刊。湖库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饮用水资源、工农业用水资源、渔业资源、娱乐活动场所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至关重要。

5)《自然资源部将对耕地开展每半年一次动态监测监管》:今年,自然资源部将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每半年一次的动态监测监管,制止耕地“非农化” “非粮化”,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自然资源部表示,今年将围绕新一轮规划确定的全国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锁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地块图斑,运用卫星遥感影像等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地巡查等方式,每半年开展一次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动态监测监管。监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上“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发现问题,督促各地及时整改,促进形成耕地严保严管的工作格局。

6)《全国三调办将开展国土三调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数据外业检查》:3月16日,自然资源部网站发布《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协助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数据外业检查工作的函》。函件提出,为确保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以下简称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数据质量,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以下简称部整治中心)作为全国实施单位,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部分县级行政区组织开展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数据外业检查工作。

7)《《中国黄河旅游手绘图》出版发行》:近日,《中国黄河旅游手绘图》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本图由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和西安地图出版社联合编制。手绘图为对开设计,正反两面,正面采用手绘的形式描绘了黄河周边的地貌、黄河流域的主要河流,及其沿线的重要景区景点;反面用文字介绍了黄河沿线九省区主要特征和旅游景观,用景观图片建立与正面地图的联系,方便读者确定其位置。本图的出版,不仅能直观展示了黄河沿线的生态环境,还能增强读者对“母亲河”的认知和关注。

行业动态

1)《美空军计划整合商业卫星和政府卫星,建成“混合架构”无缝网络》:3月15日消息,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已与Viasat卫星通信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7年、价值5080万美元的合同,建立商业和政府卫星“混合架构”即混合自适应网络,设法将商业卫星通信与政府拥有的卫星整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无缝网络,试图解决政府和商业卫星网络之间不兼容问题。

2)《腾讯云发布新一代星星海自研服务器》:今日,腾讯云宣布发布全新一代星星海自研服务器。该服务器采用最新AMD Milan处理器,对应云上实例星星海SA3可提供最高232个核心的单节点算力,能够进一步满足用户在视频编解码、离线渲染、数据库、AI等场景下对算力性能的需求。其中,在AI场景上,星星海SA3的实测性能提升高达220%以上。

3)《美国太空军与SAIC合作,用VR培训军事卫星维修》:3月16日,美国太空军正在使用VR模拟方案来培训下一代太空任务操作员。据悉,该培训解决方案由政府承包商SAIC开发,接受培训的操作员将在Quest头显中练习操控虚拟的军事卫星,为导弹响应警告、卫星故障等突发情况做准备。据了解,今年2月时美军曾与SAIC签订价值8.3亿美元的军事合约,而这次公布的VR培训方案应该是其中一个项目之一。

4)《SpaceX 最早7月1日发射星舰 SN20》:SpaceX 的星际飞船原型 SN11 将在周二尝试静态点火测试,随后将进行该公司的第四次高空试飞。在 SN11 试飞之后,SpaceX 将直接跳跃到 SN15、SN16 和 SN17 测试,并对超重型火箭原型 BN1 和 BN2 测试,然后使用 SN20 和 BN3 进行首次轨道发射测试。SpaceX 的内部文件显示,该公司计划最早于 2021 年 7 月 1 日进行轨道发射尝试。

科研进展

1)《成都山地所在山地局地降雨规律和灾害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山区小流域降雨具有不均匀性,体现在降雨量随海拔变化和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目前我国西部大部分山区雨量站点稀疏,主要采用沟口村庄的降雨量代表流域降雨量来进行山洪泥石流预报,这种不均匀性极大影响灾害预报预警效果,而缺乏监测资料和山地局地降雨规律不明确是预报的难点。成都山地所郭晓军副研究员通过对小流域长期监测数据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山区降雨的不均匀性对山洪泥石流灾害预报的影响,为灾害精准预报提供了科技支撑。

2)《我国学者在鸟类迁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821001、31930013、31911530186、917402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课题组通过整合多年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北极游隼迁徙系统,揭开其迁徙的秘密(见图1)。研究成果以“气候驱动下的迁徙路线变迁和基于记忆的长距离迁徙(Climate-driven flyway changes and memory-based long-distance migration)”为题,于2021年3月3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封面文章,见图2)。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265-0。

3)《我国学者在化学反应中观测到自旋轨道分波的量子干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688102,21590800,21733006, 21825303,213279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志刚研究员、杨学明院士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了化学反应中自旋轨道分波的量子干涉现象,并揭示了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对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研究成果以“F+HD→HF+D反应中的自旋-轨道分波量子干涉(Quantum interference between spin-orbit split partial waves in the F+HD→HF+D reaction )” 为题,于2021年2月26日在线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2021,371,936-940; 论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32/936)。

人才招聘

1)《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公告》:为满足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事业发展与工作需要,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和《中国地震局进人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021年应届毕业生,招聘对象及基本条件:招聘对象志愿投身防震减灾事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

2)《深圳大学地理空间信息研究团队2021年3月招聘研究助理》:深圳大学地理空间信息研究团队2021年3月招聘研究助理。工作职责:参与遥感、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算法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协助课题组重大课题、项目的申报与管理;负责课题组各项会议与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工作;负责课题组对内对外的关系维护与协调,保持内外良性沟通与互动;完成课题组交办的其他临时任务。应聘条件:近年内已获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专业的硕士学位;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身体健康、能胜任岗位的工作要求。

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21年度科技岗位招聘启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21年度科技岗位招聘启事。应聘条件应聘者的学位情况须符合招聘计划具体要求,科研岗位须具有博士学位,技术支撑岗位原则上要求有博士学位(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硕士学位);热爱科研工作,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相关研究领域中系统的接受过所需专业训练的申请者优先;身心健康,遵纪守法,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好的英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满足植物研究所应聘岗位的其他聘任条件。

4)《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GIS及遥感相关专业2021年招聘信息》:土壤资源信息中心立足于广东省及华南地区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丰富的土地(土壤)资源,以3S现代信息技术和土壤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开展国土资源和农业土壤资源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咨询服务。现因业务需要,面向全社会招聘工作人员。基本要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测绘、资源环境或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全日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毕业生。

5)《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招聘公告》: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招聘。招收条件: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获得国内外博士学位3年以内或将于2021年内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具备全脱产在本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项目申请

1)《1190万,自然资源全要素变化遥感监测信息提取项目公开招标》:3月15日,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自然资源全要素变化遥感监测信息提取项目公开招标公告发布,预算金额为1190万元。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该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准备,样本标注,全要素变化图斑影像核实与补充监测,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图斑影像核实,成果整理提交。

2)《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2021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是科技部、财政部正式认定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负责协调和管理我国各类型对地观测科学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建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国家级公益性科学大数据设施。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支持我国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产品的研制和开放共享,现发布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2021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防灾减灾

1)《19日至21日中东部将受较强冷空气影响 有大风降温和较大范围雨雪天气》:大风降温预报:预计19日至21日,中东部气温将普遍下降4~8℃,其中内蒙古中西部、贵州、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长江以北地区、江南西部和华南西部先后有4~6级偏北风,西北地区、华北和黄淮等地阵风可达7~9级。21日至22日,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有6~8级大风,部分海域阵风可达9~10级。

2)《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通报近期全国安全生产风险形势》:近期,各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趋于旺盛,满负荷、超强度生产情况增多,加之安全生产长期积累的风险在显露、新的风险在增加,安全形势严峻复杂。为加强各地的复工复产高峰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明确重点行业领域防控重点,根据近年来春季灾害事故特点,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近日通报近期全国安全生产风险形势,督促各地各部门聚焦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风险防控重点,切实抓好复工复产安全防范工作。

3)《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部署2021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近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印发通知,明确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对做好2021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已进入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实施阶段,但各方的减排力度与实现《巴黎协定》所提出的温控目标仍存较大距离。专家敦促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履行相应责任,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安理会日前就气候变化风险问题进行了高级别辩论,并发出警告说,如果全球气温不受控制地上升,将存在发生战争、大规模迁徙等问题的风险。相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更多适应举措,提高各自减排目标,减少气候风险。

5)《沙尘天气影响我国12省份 气象专家解析成因及发展》:从3月14日起,我国北方多地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等地出现沙尘暴,局地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强沙尘暴。FY-4A气象卫星15日8时监测显示,我国可视的沙尘区面积约为46.6万平方公里。这也是近十年来影响我国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张碧辉表示,本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从蒙古国开始发展。从3月14日开始,蒙古国出现大范围沙尘暴。沙尘暴于14日傍晚影响内蒙古,15日凌晨开始影响京津冀地区。目前,受上游沙尘传输叠加大风扬沙作用影响,沙尘过境地区能见度大幅下降,PM10污染物浓度明显上升。

6)《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解读 强沙尘暴背后的变与不变》:3月14日夜间至15日下午,近十年来最强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等地。这次持续了24小时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唤醒了北方人关于沙尘暴的记忆。随之而来,关于沙尘暴的话题开始向更深层延伸——在近20年我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出现频率减少的大背景下,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次极端强沙尘暴天气的出现?未来,沙尘天气整体减少的趋势会发生改变吗?

label :
    请 登陆 后进行评论

评论列表 ( 0 )

 



最多关注
近期文章